金涌院士从诺贝尔奖谈“创新思维”的养成
“探索世界的奥秘造福人类,创新对于人类发展起着重大作用,创新的最高成就是获得诺贝尔奖。经济实力、国防实力、民族凝聚力、综合国力的竞争,最终决定于科技水平、人才素质、创新能力的竞争,科研创新能力是未来国际竞争的主要体现……”这是5月11日晚,清华大学教授、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在宁大“做人做事做学问”名家系列讲座第177讲中的精彩演讲片段。他以《从诺贝尔奖谈“创新思维”》为主题,通过大量科学家与诺贝尔奖的故事,深入浅出地引导同学们怎样去做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!
讲座由校党委委员、纪委书记余建森主持。校党委委员、宣传部部长张真柱出席讲座。
作为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工程、流态化反应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专家,金涌院士首先从诺贝尔奖谈了化学造福人类的大量事实,如上世纪合成氨的发现使粮食产量增加了6倍,青霉素的发现挽救了亿万人的性命等。他认为,一流的技术是模仿不来的,只有靠自主创新,才是唯一的科学发展模式;创新不一定要高昂的设备,但要有创新思维;创造能力与年龄无关。他还从亚里士多德的演绎法、培根的归纳法、爱因斯坦的直觉法,谈了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三次变革。
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力的人?金涌院士认为,创造有四个要素:创造者较着重创造者的人格特质、创造历程着重创造者的心理历程、创造产品着重创造者的作品、创造环境推动着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。在分析创造者的人格特质时,他指出,创造力人人皆有,“创造性”行为并非人人都具备;创造力须有充实的知识与经验背景,但知识不等同于创造;创造需要天才,但智力最高不等于有创造力;善于创造的人之人格素质包括想象力、联想力、观察力、思辨力、好奇心、变通力。他通过大量科学家的故事,如居里夫人的女儿伊伦.约里奥.居里夫妇不幸错过三次诺贝尔奖等,生动地阐释了想象力(臆测性想象、创造性想象、构造性想象、替代性改良)、联想力(类似联想、延伸联想、逆反联想、错位联想)、变通力(以新视觉、方式、方法看问题),以及摆脱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、对平淡无奇事物的观察力、辩证的思维能力等的养成,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。
金涌院士虽已81岁高龄,但演讲中他口齿清晰,声音洪亮,思维敏捷,大量生动的故事顺手拈来,为在场师生层层揭开创新思维养成的神秘面纱,让大家受益匪浅。互动环节,他结合自己的研究,非常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。
讲座结束后,余建森代表学校向金涌院士赠送讲座纪念品——越窑青瓷。
该讲座也是校庆院士系列讲座之一,由机械工程与力学学院、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共同承办。
相关链接:金涌院士,清华大学教授,中国工程院院士。1959年毕业于原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工学科评议组召集人(第四届至第六届)。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(第三届至第六届)、中国颗粒学会、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、中国环境学会顾问,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。北京化工大学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西安交通大学等校兼职教授。长期从事化学反应工程、流态化反应工程教学与研究工作。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,获技术专利37项。研究领域有气固湍动流态化和高速流化床反应器、团聚流态化、气液固三相流化床反应器、颗粒粉体技术等。曾获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、全国优秀教师奖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北京市教学名师奖。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部委级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10余项、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,获2006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PSRI讲座奖(AIChE PSRI, Lectureship Award)。事迹被收入 Who’s Who in the World、《中国当代名人录》。
下一篇::校领导一行赴远大物产集团走访校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