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会看职教三
培育“工匠精神”要从职业教育抓起
“工匠精神”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成为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中代表们讨论的热点。许多人认同这样一个观点:职业教育与中国制造、技术创新等紧密相连,要培育“工匠精神”,就要从职业教育抓起,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“蝴蝶效应”。
职业教育相对规模明显不足
说到“工匠精神”,我们总会想到瑞士手表、德国机械、日本电器。
全国人大代表白天认为,与上述国家相比,我国职业教育的差距仍大。
首先是办学相对规模仍显不足。20年来,我国的高职院校从400所增加到1327所,在校生由100多万增加到1000多万,办学规模占据了高等教育的“半壁江山”。但是,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,差距仍大。例如,在德国、瑞士、奥地利、比利时等国家,选择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学生占比超过了70%,而在瑞士,更有“全民办职教”之说。
其次是层次结构不够健全。早在20世纪70年代,德国、瑞士、美国、日本等发达国家就逐步建立起了从中职、专科到技术学士、硕士、博士的应用型职业技术教育体系。但我国的高职院校一直停滞在专科层次且无权授予专业学位,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。
让“工匠精神”在职业教育中扎根
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沈琪芳说,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,但却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——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,对职业敬畏、对产品负责,极度注重细节,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,这就是我们需要的“工匠精神”。
她建议,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,将职业道德、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,提升职业素养,培养“工匠精神”。
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认为,要让“工匠精神”在职业教育中扎根,企业首先必须转变观念,致力打造百年老店、民族品牌,并积极营造培育“工匠精神”的良好环境,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。
让一线技能人才得到应有尊重
白天代表说,中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,首先要建立起优化规模层次,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从规模上说,使我国高等教育的70%以上为应用技术型教育;从层次上说,强化一般普通高校往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,支持条件成熟的高职院校丰富和提升办学的层次结构,搭建中职和高职、应用本科和专业研究生衔接的职业教育人才成长“立交桥”,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
沈琪芳代表认为,除了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努力,我们还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,全力营造全社会尊重职业、尊重劳动的氛围。从制度层面着手,一线实用技能人才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,更加自信地施展才华,为产业转型升级建功立业,实现人生价值。
来源:深圳特区报
下一篇::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领导莅临我校参观考察